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有關新高中中國歷史科的基本資料(成績與評分)

考試成績與大學學分

新高中考試採水平參照模式,參照高考的AD級水平,訂定文憑考試中第四及第五級的等級水平。在獲第五級的考生中,表現最優異的10%考生會獲5**評級,約30%次佳的考生則獲5*評級。

     


文憑試成績
對應的
高考成績
5**
A
5*
B
5
C
4
C-D







新高中學制下的大學學位數目將與舊制(高考制)相若,換言之入讀大學的成績要求應和以往的高考入學成績接近。
從近數年的入學數據可見(可自行參考各大院校網頁),以最佳五科計算,最少20-21分方獲大學入場卷,相當於5科均獲等級4的成績,換言之如欲入讀心儀學系,如各大學的文學院,應要有更高的成績,即最少有科目於文憑試獲5級評級。



中國歷史科文憑考試的評分與等級

根據考評局的水平參照成績匯報資料套,論述題的評分按對題旨的理解、內容、表達作評分,而分數與評級大抵如下:

25分為總分
15分為總分
10分為總分
相應等級
22-25
13-15
9-10
A
19-21
10-12
7-8
B
16-18
C
13-15
6-9
4-6
D
10-12
E

當然,這個標準是在首屆文憑試之前而設,不少老師均同意,近年評級的分數要求相應有所調低。若有興趣了解這個問題,可觀看考評局所設的考生範文,從其水準判別考評局的要求,此為最理想的做法。



按點給分還是綜合性評分?
 

在卷一的題目中,有較多8分或以下的設問,這些大都採按點給分(跟point剔)的原則,但並非能寫出評分參考內的字眼即獲分數,需視乎考生是否真正了解及懂得發揮該點的內容。

至於10分、15分及25分的設問(論述題)中,評分既有按點給分的色彩,但大致上還是採取綜合性評分的方向。也就是說,閱卷員會視乎答卷的內容(論點數量)訂出一個分數的範圍,然後再依考生的組織結構、針對性、邏輯性、歷史概念掌握等評出最終分數,可參以下例子:
























由上可見,考生於答卷的內容要點只為其所獲分數設下範圍,但範圍內的分數仍由其他標準決定。但在文憑試當中,特別是
5*和5**等級別差距極微,約為5%內的高下分野,加上現時日校考生能獲上述A級分數的絕無僅有,變相25分題獲16-18分(原為C級)已經可望獲等級五或以上成績,一兩分之差別顯得極為重要。

事實上,考評局的擬題原則以避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為主,務求考核學生不同的能力。考試雖以論述題為本,但往往以不同類型的試題或不同形式的資料來評核學生所建構的知識、各種技巧和能力,並非單靠背誦便可以力壓群雄。



試卷分數與總分數調節
隨著2016年改制,試卷分數比例亦有變化,以下內容參自http://334.edb.hkedcity.net/doc/chi/curriculum/CHist%20C&A%20Guide_updated_c.pdf頁80-81。

評核內容
2015年考試
2016年及以後考試的變化
公開試:卷一
設必答題,涵蓋甲乙部,佔50分。
設必答題,涵蓋甲乙部,佔25分。
選答題分為甲部、乙部,每部均為三選一,每題佔25分。
沒有改動。
即合共100分,應試時間為120分鐘,佔總成績48%
即合共75分,應試時間為120分鐘,佔總成績48%
公開試:卷二
設六單元,每單元為三選一,共答兩單元(即兩題),每題25分。
設六單元,每單元設三題,考生任於一個單元中選答兩題,每題25分。
即合共50分,應試時間為80分鐘,佔總成績32%
沒有改動。
校本評核
共兩個,佔總成績20%
沒有改動。

對考生而言,較為重要的影響為:
1. 素被認為較難(甲、乙部混合)的必答題佔分由50分減為25分。
2. 卷一的佔時及比重沒有變化,變相考生有更充裕時間作答卷一選答題。而且,一直卷二佔分重於卷一(卷二50分,佔32%,若比重等同的話卷一的100分應為64%,實際卻只佔48%)格局出現變化,比重變得均衡。

3. 昔日不少日校教師教授卷二單元時會有所取捨,2016改制能有效杜絕這種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